Search


【重返1920:臺灣摩登文化的追尋】#音聲中的社會結構

如果要舉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重返1920:臺灣摩登文化的追尋】#音聲中的社會結構

如果要舉出一些歌來代表臺灣,哪些歌曲最能代表臺灣?

《四季紅》、《月夜愁》、《望春風》以及《雨夜花》,這些歌你一定聽過!你可能聽過鄧麗君翻唱的版本、又或是陶喆改編的版本、亦可能是 S.H.E 重新編詞編曲的版本…可能不太確定歌名,但當旋律一出,大家一定都能發出「喔~是這首!」的驚嘆聲。

S.H.E [我愛雨夜花]:https://youtu.be/nDdGUuWxXGE

但你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歌,早在日治時期就被創作不斷被傳唱到今天嗎?
被稱為「臺灣歌謠之父」的 #鄧雨賢,就是創作出這些神曲的人!

生於 1906 年的鄧雨賢,15 歲時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就學,在這段期間接觸了風琴、曼陀林等西式樂器。這段時期,也就是那個新舊事物不斷在碰撞的 1920 年、那個大量西方新潮事物湧進的 1920 年代。

1926 年結婚後,鄧雨賢實在無法忘懷對音樂的熱愛,之後毅然決然放棄穩定的教職,將妻子和兒子留在臺灣,隻身赴日學習作曲。(怎麼這樣!!!!

學成之後,因為當時臺灣的音樂環境尚未成熟,一開始他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。但就在他發表初試啼聲之作—大稻埕行進曲,這首以他從小生長的大稻埕為主題的創作,讓他逐漸嶄露頭角。1933年,古倫美亞唱片成立後,便力邀鄧雨賢加入該公司任專職作曲,之後陸續發表了《望春風》、《月夜愁》等歌曲,也讓鄧雨賢的聲勢水漲船高,作品也成了家喻戶曉傳唱極遠的歌曲。

不過,這些歌曲隨著政局的轉換,在日治末期進入皇民化運動後,將《望春風》改為《大地在召喚》、《雨夜花》改為《榮譽的軍夫》、《月夜愁》則成了《軍夫之妻》等軍歌。隨著國民政府來臺,臺灣進入戒嚴時期之後,鄧雨賢的《雨夜花》、《望春風》成了「禁歌」。解嚴之後,大家逐漸重新開始認識臺灣的文化,至今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,不管是誰,聽到這些歌一定都能感受到歌曲所傳達濃濃的「台灣味」吧!

此時,將這些歌曲再次聆聽,讓我們一起重返那個年代⋯⋯

※本系列圖文為故事: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與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 共同策劃,帶領讀者重返1920年代的臺灣。並於9/8、9/9兩日,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視聽室舉辦「重返1920:臺灣摩登文化的追尋」論壇。

永樂町。歌謠行—重返1920:臺灣摩登文化的追尋導覽活動
導覽報名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290020764886846/
舊場域・新文化—重返1920:臺灣摩登文化的追尋導覽活動
導覽報名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247712332440026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歷史中的生活,生活中的歷史。 投稿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 授權、合作等事宜聯繫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